海财经·证券导报8月5日讯(记者 丁文文)8月5日,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首届全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学术年会在海口召开。
会上选举产生了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会议聚焦“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围绕莲雾、木薯、香蕉、橡胶树、荔枝、咖啡等种质资源领域,邀请了国内12名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下称:热科院)院长黄三文在致辞时指出,当前,我国热作种质资源保存总量达5万余份,选育新品种超500个,构建了较完善的资源保存、基础技术标准、基础工作三大体系,推动了热作产业全方位的发展。但热作种质资源的学科水平与大宗农作物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如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原创性不足、热区单位间种质资源协同性有待加强,缺少稳定的交流合作组织机构和机制等。
黄三文表示,为进一步促进热区种质资源的大联合、大攻关,热科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牵头联合热区15家科教单位发起设立了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下称:专委会)。希望各位委员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和资源优势,协同开展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工作,为繁荣热区农村经济和实现我国热带现代农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相关负责人说,希望充分发挥专委会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着力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积极组织开展产业调研、科学普及、决策咨询等工作。大力推进热带作物种源“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学科发展,打好种业翻身仗,为建设种业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首届全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学术年会在海口召开。记者 丁文文/摄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种质资源可以称之为“芯片”的“芯片”,农业的重大变革离不开种质资源的强有力支撑。在首届全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学术年会上,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畜禽种业处处长吴凯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卫邦,热科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所长王家保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与展望”“谈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综合保护:以漾濞槭为例”“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等主题作了报告。
其中,热科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所长王家保在围绕“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作报告时指出,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存在四个方面主要问题:一是资源收集引进难度增大;二是种质资源深入鉴定有待加强;三是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还有差距;四是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有待完善。
对此,王家保提出全面收集引进向针对性收集引进转变,加强边远热区近缘野生种、农家种以及世界热区优异种质的引进力度;深入开展热带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演化规律研究;开展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创新研究;推动国家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登记(尤其统一编目),惠益分享;加强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挖掘优异资源/基因及其等位基因,解析重要目标性状和特殊类型种质的遗传基础等建议。
据了解,本次会议由中国热带作物学会指导,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承办。来自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地代表分别以“线上+线下”形式参会交流。
关键词: 首届全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