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一度是海南生态环境的短板。
但最近几年海南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一路耕耘,披荆斩棘,清水涤荡了河海里的污泥浊水,红树林里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一滴水”折射生态之变,经过一场场环境保卫战,人们得以遇见海南最美的“素颜”。
2022年初,海南吹响治污水、保供水、排涝水、防洪水、抓节水、优海水“六水共治”的总号角,提出要把治水攻坚作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保护好海南岛的“肾脏”。
作为本土的治水企业,海南天鸿市政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833835)深耕治水事业三十余年,并凭借射流曝气综合生物反应池(JBR)和逆向循环生态净化塘(RCERP)等高新技术专利,获评为2021年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海南“六水共治”攻坚战中,天鸿设计如何发力?如何将水资源转化为水经济?如何破解治水资金难题,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治水?围绕这些问题,本期《海财经面对面》栏目深度对话海南天鸿市政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柏斌。
海财经观察员对话柏斌
多项专利支撑科技实力
立足主业 练就治水“小巨人”
海财经观察员:从事水行业30年,您感受到这些年海南的水环境有怎样的变化?
柏斌:这些年海南水环境治理的变化还是有目共睹的。一开始只是要保证人畜有水喝就可以,也不关注水的质量和标准。后来我们可以看到,稍微发达一些的市县,虽然供水的基础设施做起来了,但是污水横流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和整个生态环境。
近年来,海南陆续出台水污染防治条例,把水污染防治列为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实施,为治水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所以,对于水环境来说,从强调建设的重要性到注重保护生态,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今年6月份,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海南全省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为优,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92.2%、99.77%。海南水环境治理已取得积极成效。
海财经观察员:2021年,天鸿设计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细分行业的佼佼者、领头羊,请您谈谈天鸿设计在关键领域补短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
柏斌:我们主要服务于广大的市县、乡镇,尤其是当地财政收入并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同样的事情还得做,那就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技术变革去降低投资成本。
自天鸿设计成立以来,已经参与了省内19个市县的近千项市政项目的实施。在这一过程中,研发团队不断攻坚克难,积累了很多项目亮点,把这些点串联起来,就形成了我们的技术壁垒。
凭借射流曝气综合生物反应池(JBR)和逆向循环生态净化塘(RCERP)等多项高新技术专利,天鸿设计入选海南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些技术是我们的“独门绝技”,也是话语权。
其中,JBR技术已入选国家住建部标准图集,并用于全国行业标准通用图集制定,这也意味着JBR污水设备将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营收增长点。
海财经观察员:从没有技术、引进技术、学习技术到消化技术,结合天鸿设计的发展,您认为可以给“专精特新”企业带来什么启示?
柏斌: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也是其最鲜明的特色。我认为要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首先要立足本业,立足我们行业的主航道,对行业领域技术进行极致钻研,力求走在行业前列;
其次,还要做到解放思想,广泛与各行各业进行交流,把其他行业、专业的技术引进来,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在污水处理上,我们最早引进了法国得利满的技术,在生产和实践中,找出该技术的优缺点,并不断的克服缺点。克服缺点的过程就是我们技术成熟、成长的过程。所以说,消化到自主创新,一定是一个过程。
最后,如果自身能力不够,可以从大学、市场上吸引人才,打造一支强战斗力的核心团队。
央企实力+民企活力
以水发力,激活“水经济”
海财经观察员: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吸引了许多优质的市场主体进入海南,包括头部央企中国水环境集团也落子海南,对天鸿设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可否谈谈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如何应对,如何更好的保持自身竞争力?
柏斌:中国的经济是融合的经济,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融合的关系。央企和国企进来,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国有企业是为整个社会经济搭台子,更多的去搞基础设施、基础原料、材料,民营企业更多地是在充分竞争领域里面,对民营企业来说,竞争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国企和民企都有自己的使命和市场。
首先,央企、国企希望做大的市场、大的项目,对于天鸿而言,我们的市场在广大的乡村。所以,市场定位上,就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
其次,管理上也可以做差异化。民营企业天然的市场化机制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活力。但是国有企业的规范化管控以及一些国际化规则、做法、经验,值得民营企业进行研究和学习。
海财经观察员:治水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截至6月底,海南省同步推进469个“六水共治”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50亿元,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随着治水的深入,各地的资金难题愈发显现。您认为如何破解治水资金难题,为治水工作提供长久有力的支持?
柏斌:治水是个大课题,不是单靠政府或者企业就可以完成的。在我看来,想要破解治水资金难题,必须利用社会资本、借助金融手段以及调动各方力量。
首先,PPP模式(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可以破除各种行政垄断,畅通社会资本投资渠道,将充裕的民资“活水”引入,公私联动,达成共赢;
其次,借助金融手段,吸引社会资本,用于治水等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要途径之一。据我了解,浙江等地积极发行治水项目的相关债券,吸引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到治水工作中。除了向民间发行债券之外,浙江还积极引进优质的国际金融资本,注入治水项目。海南可借鉴相关经验。
最后,众人拾柴火焰高,治水,造福于民,也必须集结群众力量。“六水共治”这场攻坚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大企业担起大责任,小企业发挥小作用,为治水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财经观察员:天鸿设计长期深耕于农村污水治理及水环境治理,请您谈谈在“六水共治”过程中,天鸿设计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柏斌:作为海南省水务厅的技术支撑单位,全省“六水共治”动员会后,天鸿设计积极参与了《海南省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的编制工作。在海南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我也提出了按公共服务市场化原则进行“六水共治”顶层设计方面的建议。
其实,海南污水处理技术并不比全国其他省份落后,只是缺少可以施展的舞台。如果能做好“六水共治”文章,不仅可以为中国治水提供海南方案,甚至可为全世界提供中国水环境治理的方案。
辩证看待资本,正确运用资本
2025年冲刺北交所
海财经观察员:2015年10月,天鸿设计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833835),请您谈谈进入新三板之后,资本对企业发展的助力作用以及当前的融资情况如何?
柏斌:挂牌新三板对引导公司规范运行、扩宽公司融资渠道、完善公司资本构成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坦白说,在新三板中,由于投资者数量少,交易量和交易频次较低,进而影响了新三板市场的活跃度。但天鸿设计还是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融资情况方面,我们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正在筹备第三轮。
2018年我们引入的投资者是申万宏源证券,融资规模4080万;2019年引入海南联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融资规模1400万;今年我们计划启动C轮融资,融资主要用于补充项目流动资金、布局全国分院以及增加研发投入三个方向。
对于企业而言,还是要辩证的看待资本、正确的运用资本。资本对企业的帮助不言而喻,但因为资本的逐利性,用的不好,对企业来说也可能是毁灭剂。
企业与资本应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考虑与资本保持平衡,在得到和失去之间、在收益和风险之间找到平衡,包括进入企业的时机、资本的额度、股本份额占比、控制权限等等。
海财经观察员:2021年11月5日,北交所正式开市,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类企业在进入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就有了相对清晰的发展路径,可否结合天鸿设计当前发展,谈谈天鸿设计未来冲击北交所的计划和规划?
柏斌:天鸿设计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对于资金的需求是巨大的,踏上上市的道路也是公司坚定且志在必行的。
2020年5月天鸿设计正式成为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结合公司自身条件,我们预计2025年登陆北交所。
海财经观察员: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政策的红利也将吸引更多优质的市场主体进入海南,对天鸿设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可否结合天鸿设计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之路,作为产业发展的新锐力量,谈谈企业如何长久具有“锐力量”?
柏斌:首先,我认为企业长久具有“锐力量”的核心问题在于机制。在我看来,共享制文化和共享制制度是企业的“两条腿”。我们的企业未来是要走向共享制的,绝大多数员工要成为企业的主人,只有他们成为主人,才会全心全意的为企业服务。
其次,民营企业要想“长青”,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做行业技术的领头羊,或者是在关键技术上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第二企业发展必须要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来支撑,同时做好内部管理,降低企业的成本,降低社会成本。
撰稿:海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郭静瑜 符容菁
审核:洪佳佳 文达
视觉:吴善河
监制:王雍
视频合作:海南万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出品:海财经·证券导报 新海南客户端
关键词: 海财经面对面 天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