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22年末,中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户,其中占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经营收入超过80万亿元。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当前已经到了较高水平,尤其是头部的中小企业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目前,海南拥有34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13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软件信息及技术服务、农林牧渔等行业。这些优质中小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产业链强链稳链固链、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产业变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面临市场、资金、人才、技术、法律、品牌、管理等诸多挑战。
对标国内走在前列的“专精特新”企业,海南的企业有哪些短板和不足?如何推动中小企业从“小而全”“小而弱”向“专精特新”转变?需要怎样的成长生态助力?
11月23日,海南专精特新专题研讨会在海口召开。
在智造时代,中小企业拥有更多机会
在“专精特新”风口渐起之际,“智造时代下的发展机遇”——海南专精特新专题研讨会顺利在海口召开,政府、企业、行业智库与金融机构等多方一起共同聚焦海南自贸港“专精特新”发展趋势,深度剖析智造时代下专精特新发展新机遇,助力海南自贸港加速发展。
截至目前,海南正式在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分主要分布在海口、三亚、澄迈等产业园区,其中海口179家,占比51.5%、三亚46家,占比13.2%、澄迈44家,占比12.6%。
企业的发展需要遵循良性的发展规律,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仁君表示,无论是百年企业、大型企业还是巨型跨国公司,皆由小企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一步步发展而来。
从成立时间来看,海南“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平均成立年限为13.3年,远超中国中⼩企业平均寿命,表明成为专精特新企业需要经历较长时间专业能力的积累和沉淀。
李仁君认为,企业的发展始于专业化,在自身专业领域深耕达到“规模经济”,这就成为了专精特新“小巨人”。
优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且成长性好,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基础力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强支撑。
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小企业处二级调研员徐雅芳介绍,近年来,海南紧跟国家政策,陆续出台《海南省促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工作实施方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雏鹰行动”方案》等支持政策,引领中小企业的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的道路。
徐雅芳表示,由于中小企业涉及行业广,在不同领域内、不同发展阶段及企业规模技术水平都不同,设定不同目标,实施不同阶段的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起到指向性的作用。
2022年,为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海南印发《海南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制定了优质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构建了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成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方法,为企业设定了一条“升级打怪”的成长道路。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一角。
中小企业如何向“专精特新”进阶?答案是创新
专精特新“小巨人”,是在细分市场中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在各自细分领域填不了国内空白,让中国制造不再受限于人。
“专精特新”底色在于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力量。
在海南这片土壤上成长起来的一个个“小巨人”,从他们的成功发展经验来看,可以窥探到的是,创新创业的种子早已深深种植在他们的成长基因中。
从产业发展的红海缝隙中寻找到了新的蓝海,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对以高新技术为特点的生物医药行业既提出了新的要求又是机会,掌握行业尖端技术,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晋表示,除了掌握新技术,还需要不断关注该领域的新动向、新技术,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同时不断创建自身的核心优势,例如目前正在进行的干细胞治疗技术研究,即使目前尚未商业化,但仍保持着临床研究,随时等待行业“发令枪”便可“起跑”。
在同一片土壤成长起来的“小巨人”海南飞行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行者科技),在七年的创业过程中,市场驱动型研发、适应性研发、战略性研发、针尖型研发……飞行者科技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
海南飞行者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政务官王娟介绍,飞行者科技一方面着眼当下,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研发,一方面进行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进行长期研发,同时还聚焦如深海潜航器、管道机器人等前沿领域进行针尖式研发。
中小企业如何进阶,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
李仁君建议,一是在发展初期选好方向,确定企业发展战略;二是优化管理,不断优化运营及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三是因地制宜,围绕当地特色产业,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四是注重动态更新,保持企业的生命力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第七届健博会上,苏生生物展示研究成果。
看“专精特新”企业如何更上一层楼?
“上帝要惩罚谁,就让他去做制造业好了。”尽管是一句调侃,但也道出了制造业其中的艰辛与不易。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增强经济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主体,也是激发创新活力、完善产业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目前,全国已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超2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9.8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密集度较高,符合当下制造业深层性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
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产业变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面临市场、资金、人才、技术、法律、品牌、管理等诸多挑战。
目前,海南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面临融资环境难,关键人才瓶颈与技术型企业多存在公司治理短板等共性问题,制约着海南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以来,海南陆续出台《关于开展一链一策一批融资促进行动方案的通知》《海南省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为加快构建中小为企业融资促进良好生态,实现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提供重要支持。
业内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海南许多基金与银行最终依旧需要按市场化的标准考虑收益,这也造成许多企业仍然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
海南金都经济研究院院长章一鸣表示,一是要强化社会风险资本体系建设,发挥风险资本对“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提供创新研发资金以及配置资源的作用。二是要形成政产学研联动的创新生态圈。例如吸引985、211高校在海南设立研究院,吸引高学历人才。发挥政府采购政策优势,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最后是组织专家团队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问题进行一对一诊断辅导。
在“智造时代下的发展机遇”——海南专精特新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一致认为,中小企业的成长之路,不是单打独斗。
目前,海南需要一个资源集聚平台,以集聚效应促进上下游生态整合,以规模效应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资源、蓬勃商机。
撰稿:海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符容菁
视觉:吴善河
监制:王雍
联合出品:海财经·证券导报 南国智库
关键词: 产业有看头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