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财经·证券导报记者 郭静瑜
藤编,是一种利用山藤编织成各种器皿和家具的传统编织工艺。
海南藤编技艺源远流长,根据史料记载,藤制品早在唐代便已经从海南人的手里被制作出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与海南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有所不同,昌江藤编技艺不仅保留了最原始的纯手工制作,还巧妙地在藤器上编织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黎族图腾,这也成为昌江黎族藤编技艺最大的特色。
今年10月,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对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申报进行公示。其中,昌江黎族藤编技艺榜上有名。
新时代,赋予传统藤编产品以时代元素,探寻传统藤编转型发展路径对于发扬光大传统藤编技艺意义重大。记者走进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探寻昌江黎族藤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藤编制品。
历史悠久,让藤编技艺“活”起来
一双巧手、一把篾刀、几根藤条,上下翻飞间,一个小托盘的框架便呈现在眼前,精致而典雅。
走进昌江黎族藤编技艺传承人符建清的家中,他和老伴儿正坐在门口编织着手中的藤器。
符建清28岁便跟随师父学习藤编技艺。“当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帮助家里制作生活用具。但制作花纹、调整各种形状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符建清指着墙上琳琅满目的藤器说道。
白藤和黄藤是藤编所需要的主材。“上山砍藤要挑选节长一点的藤,长度要两米以上,这样的藤既不会太嫩,也不会老,柔韧度刚刚好。”符建清一边对记者说道,一边顺手从左侧抽出两根藤条,一拉三撤两缠一绕,手腕指挥着手指在藤条间灵活穿越。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海南黎族藤编文明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藤编家具贯穿了黎族人民的生活。一方面,黎族人民把藤编家具作为商品行销内地,用勤劳的双手为家乡创造财富;另一方面,黎族人民将丰富的藤类资源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编织成当地特需的家具,为自身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形成多姿多彩的藤编家具文化。
记者在符建清家中看到由藤条编织而成的各式各样的藤器。大的有箩筐、藤箱,小的有腰篓、手机包、果盘等。今年68岁的符建清,掌握这门手艺已有40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摸索中,他的藤编技艺越来越娴熟。
最近几年,昌江各级各部门越来越重视藤编技艺的传承。符建清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儿常被邀请去各种藤编技艺培训班传授技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昌江传习藤编技艺的氛围也日渐浓厚。
藤编手艺人的制作工具。
守正创新,让藤编产品“火”起来
藤编的整个过程是实打实的复杂。
符建清介绍,一个美观且实用的藤器,从初始形态到最后的成品,一般要经过打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削藤、漂白、染色、编织、上漆等十几道工序。古法藤编考验的不只是匠人的手艺,还有他们的耐心。
“一个果盘,从选藤到设计、编织出图案,最少也需要一周的时间。看似简单的压、挑动作,也需要重复几万次。”符建清告诉海财经·证券导报记者。
但是值得欣喜的是,符建清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藤编、喜爱藤编。
海财经·证券导报记者打开小红书搜索发现,关于“藤编”的笔记有24万+篇,搜索关键词集中在藤编收纳筐、包包、果盘、狗窝等。
据省内一家工艺品销售公司负责人介绍,藤编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一件小型、精致的藤编工艺品在市场上能卖到300~500元不等。更复杂的藤器可卖到上千至上万元。
“我们迎合年轻人的需求,在藤器制作上积极创新。”符建清指着挂在墙边的藤编手机包说道,以前我们只做一些腰篓、渔具、收纳筐等用品,现在会创新制作一些小饰品,年轻人非常喜欢。
北京林业大学木质材料科学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雷佳欣表示,黎族传统藤编展示了手工艺人的精湛技巧和设计智慧,也传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但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迎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传统藤编还需要不断融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合创新,才能不断传承和发展。
制作藤编产品的藤条。
做大做精,让藤编产业“强”起来
“荷畚执筐,为安职业”“宿雨一夜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这是古代人民对藤编的记载,体现出藤编的悠久历史。
艾媒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2年,中国藤制家具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52.4亿元增长至366.5亿元,增长45.3%,同比增长12.9%。
雷佳欣表示,藤制家具行业的市场规模有三个主要驱动力,即消费者对家具的需求增长、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
首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高品质家具,而藤制家具的精致设计会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其次,随着技术的发展,藤制家具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都有所提高,有助于提升行业的市场规模。最后,市场的发展也会影响藤制家具的发展。各地方政府也在加大投资,加强行业的研发,支持行业发展。
海财经·证券导报记者了解到,昌江县有关部门为推广黎族藤编技艺,通过组织培训班、参与展会等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黎族传统藤竹编技艺。
“做大做强藤编产业,可以与学研文创等结合起来,赋予产品更多文化内涵,让昌江黎族藤编技艺活起来、火起来,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昌江县文化馆馆长郭宏明表示。
昌江县旅文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非遗+直播”“非遗+产业”“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正与旅游、研学等结合,开拓独具匠心的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一道道工序见证着藤编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一根根藤条串联着今昔与过往。在昌江,有很多像符建清一样的老“守艺人”,他们用勤奋的双手,延续着这独特又珍贵的黎族藤编技艺。
关键词: 产业有看头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