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海财经研究院 > 正文

从节令食品转变为日常食品 海南粽业产值破10亿元 消费场景更多元化| 产业有看头⑫

海财经·证券导报记者 符容菁

过了端午,还会有人吃粽子吗?

在南方地区,这个回答是肯定的,特别是海南。

从自食到送礼,从节日限定到日常便捷,粽子市场的多元化特征愈发凸显,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国的重要纽带。

中国数据研究中心调研显示,国内粽子消费人群持续上升,目前已达85%比例,是端午季的绝对刚需品类。

2024年粽子市场总量增幅将达到8%,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3亿元市场规模。

在百亿大市场的机遇下,海南究竟分到了多大的蛋糕?

海财经研究院最近发布的《海南粽子产业发展趋势报告(2024)》显示,2024年海南粽子市场规模突破10亿元,其中定安粽子以7.12亿元的产值领先,儋州、屯昌和万宁分别为1.8亿元、0.7亿元、0.4亿元。

随着传统节日的现代演绎,粽子已从单一的节令食品转变为日常方便食品的多元化选择。

今年粽子市场的快速增长,不仅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习惯融合的结果,更是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创新、共同推动的产物。

在发展的机遇下,海南粽子市场如何抓住风口,让海南粽子香味飘香全国?

定安黑猪肉粽。

从节令食品到日常方便食品,粽子消费场景更加多元

今年粽子市场的快速增长,是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人们对粽子的需求逐渐从自食向送礼转变。”屯昌广兴酒店总经理陆永波表示,在民间习俗中端午送粽子有寓意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礼物经济用户中选择给亲友赠送最多的礼物是月饼、粽子等节日礼品(43.4%),其次为烟酒茶叶(42.2%) 和休闲食品(35.5%)等。粽子作为端午节期间的传统食品,其礼品属性日益凸显,礼盒粽子、福利粽子等礼品粽子逐渐占据礼品市场的一席之地。

此外,在现代社会的快步伐中,粽子的方便和迅速特性使其日益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速冻和真空包装粽子的流行,标志着这一传统食品正从端午节的特定象征,转变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便捷选择。

业内人士表示,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推动了粽子市场的产品创新,增强粽子的日常属性。今年粽子在馅料和制作工艺上不断创新,比如说从传统糯米拓展到以玉米、小米等为配料的五谷杂粮和坚果等,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和健康的产品选择。

海南的粽子极具特色,味香、馅料足、大分量,从路边摊到餐桌菜式,粽子的主食属性正在被人们深度挖掘。

此外,随着文旅经济的发展,粽子作为地方特色食品,在旅游市场中的销量也显著增加。

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便利,以及电商平台的普及和大数据营销策略,特别是对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促进了粽子市场的线上销售和普及,满足人们随时购买粽子的需求。

如今的海南粽子消费场景大大扩展,除了端午消费,粽子消费的早餐场景、加班场景、休闲场景、朋友往来场景等越来越高频。

春江水暖鸭先知,粽子从节令走向日常这一现象首先传感到了上游企业。

定安龙湖天烈养猪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天烈表示,近几年粽企们除了端午高峰期集中采购,日常也有不少粽企订购黑猪肉。在定安、屯昌等地,更是有不少粽企全年生产粽子。

粽子的礼品属性越来越强。

从地方特色产业到区域经济新引擎,海南粽子在全产业链发展

从产业链来看,粽子产业带动上游包括猪肉、蛋鸭、粽叶与糯米的种植与养殖,中游则聚焦于粽子的加工、包装储藏与物流运输,下游环节包括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多样化的消费场景。

粽子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不仅丰富了地方经济的内涵,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就定安而言,近一年来定安粽子产业拉动定安黑猪销售900万斤、咸鸭蛋销售4500多万枚、粽叶约2亿张、糯米约1000万斤。”定安县粽子协会会长王沸健表示。

随着粽子市场的规模经济逐渐形成,定安在产业链整合与原材料供应保障建设方面已初步成效,包括积极推动黑猪养殖、蛋鸭养殖、粽叶种植等上游产业的发展。

此外,通过整合猪肉、鸭蛋、糯米等原材料资源,推动上规模粽企进行大批量集中采购,不仅降低了粽子生产企业的原材料成本,还确保了原材料的品质和供应稳定性,实现粽子产业链的闭环管理。

这种产业链整合模式不仅提升了定安粽子产业的竞争力,也为海南省其他市县提供了可借鉴的产业链发展路径。

《海南粽子产业发展趋势报告(2024)》提出,海南粽子产业定位就是要践行“强一优二促三”,即发力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优化粽子产业向食品化、规模化发展,促进三产融合,培育特色旅游目的地。

“海南粽子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产品的增值转化,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动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云南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仁君指出,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粽子产业凭借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农户们通过林下经济种植粽叶。

转型与突围,从地域特色到全国品牌的探索

在快速增长的趋势下,海南粽子产业仍然面临着增长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发展局面。

根据海财经研究院调研发现,海南的粽子市场大多以本地市场为主,岛外市场的产品渗透率低、品牌知名度不足,未来发展空间受限。

同样是具有深厚地域文化特色的美食,目前螺蛳粉已完成从地方特色食品到全国性知名食品的转变。

纵观螺蛳粉的蜕变之路,政府的有力扶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工业化生产模式和品牌化战略,让螺蛳粉实现了从小作坊到现代化产业的华丽转身;不断创新的产品线,满足了消费者多变的口味需求;互联网营销的巧妙运用,让螺蛳粉迅速走红,成为网红美食;文旅结合的创新模式,拓展了产业链,增强了品牌的文化内涵;同时,对国际市场的精准定位和积极拓展,让螺蛳粉香飘海外。

柳州的“组合拳”,将螺蛳粉打造成了一个享誉国内外的美食品牌,其成功经验为地方特色小吃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美食小吃要获得更大的市场最重要的是发扬其特色,海南粽子要进一步深度挖掘地域特色,进而建标立制,扩大全国消费市场。”李仁君表示。

中国热科院分析测试中心食物营养与健康研究室二级研究员谭乐和认为,海南粽子要在产业化和品牌化等方面进行持续发力。在以小微企业、小作坊为主的粽子市场中,要推动培育龙头企业,通过生产自动化提高粽子生产加工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经营管理效率。

在品牌培育方面,‌围绕农业“新三品”,即农产品品牌——金字招牌(产品)、农业企业品牌——主力军(企业)、区域公用品牌——地域名片(区域),要从提高品牌培育意识、充分挖掘品牌特色、加强品牌传播力度、规范品牌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海南粽子品牌培育与建设。

赵西施品牌创始人赵应琼表示,粽企要在持续变化的市场中不断分化渠道,进行创新营销,例如在商会、老乡会、异业联盟等团购开发中拓展更大的消费市场。

随着直播电商、外卖送餐等新营销渠道的不断增加,粽子产品的消费场景将更加多元和广泛。

当下海南粽子产业正在苦练内功、创新突围,随着产业链韧性的增强、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和销售渠道的拓展,海南粽子也可以像柳州螺蛳粉一样“飘香四海”。

关键词: 产业有看头 海南粽业
责任编辑:吴梅娜

Copyright©海南日报报业集团 海财经·证券导报       电话:0898-66810989

传真:0898—66810874      举报邮箱:zqdbcb@163.com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5楼      备案号:琼ICP备202100962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