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海财经研究院 > 正文

开栏语:

当“打卡式”旅游让位于深度体验,中国旅游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当前,Z世代追求“微冒险”,家庭客群青睐场景叠加,年轻中产热衷轻量化户外,这些新需求正在重塑行业基因。

即日起,海财经·证券导报推出《新旅记》专栏,深入旅游现场,用数据透视潮流趋势,以案例解析产业升级。

新文旅、新思路、新玩法、新场景、新业态……海财经·证券导报将深度关注文旅行业,记录新旅态,洞见新经济。

海财经·证券导报记者 郭静瑜 符容菁

凉快成为了今年夏天的奢侈品,中国旅游版图正被一场高温重塑。

7月,我国平均气温创下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河南、山东、河北等地40℃以上高温频现,郑州连续12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就连漠河的北极村也装上了空调。

进入暑期,避暑游同步进入高峰。美团数据显示,7月至今,关键词“避暑游”搜索量环比上涨近200%。

清凉目的地热度持续上升、亲水娱水项目最为热门、夜游产品备受青睐,成为这个暑期旅游市场的三大趋势。

但这场逃离热浪的迁徙,早已不满足于传统目的地。

数据显示,三亚暑期酒店预订量同比增46%,亲子客群占比超70%;东北至海南机票预订量暴涨160%,哈尔滨、沈阳首次跻身客源地TOP20。

避暑南下,也成为今年夏天最大的看点。

南下的人流

这个夏天,中国大地被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浪席卷,“找个地方凉快去”成了全民新型刚需。

一则新闻更是震惊了人们的眼球:中国最北的北极村都装空调了,漠河气温超35℃。原本想去北方避暑的人们,在手机上打开了中国地图和气象软件。

而没做攻略的人,已经尝到了高温的苦。

周末,人在青岛的王先生就悔不当初,他原本以为山东的海边多少凉快点,结果在沙滩上暴晒一天,晚上回酒店直接开始敷芦荟胶。

“早知道这么热,何必拐弯抹角,不如直接去三亚。”他在社交媒体上抱怨道。

这个夏天,去三亚避暑,已经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一场被高温逼出来的出逃B计划。

正在做暑期攻略的小舞,按照惯例仍然找一海滨城市“躺平式”度假,在比较了多个海滨城市的气温后,发现三亚的气温竟然只有30℃,比武汉还低!便迅速预定了三亚的行程。

西安白领张鑫在海口慢跑时拍下傍晚的街景,配文“从火炉出逃,方知清新可贵”。评论区的网友最关心的问题是:海口热不热?

人们的选择回答了这个问题。

航旅纵横数据显示,今年暑运期间东北三省到三亚的机票预订量超过9000张,环比暴涨100%,同比增幅16%。哈尔滨、沈阳更是首次跻身三亚航班客源地TOP20。

涌入海南的不仅仅是东北人,广东、北京、河南、山东等地的游客也同样兴起去海南避暑。

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告诉记者,这次带着孩子来过暑假,孩子在酒店把游泳学会了,大人也乐得清闲。

去哪儿数据显示,今年暑期,三亚酒店整体预订量同比增长46.03%,其中亲子酒店的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70%。

曾几何时,海南冬季“候鸟”人群构成经典风景。如今在琼海博鳌某小区,物业经理展示着新变化:“往年老人多是冬天才来,今年七月明显不同,老人带着孙辈来的家庭增多了。”这背后是“冬居+夏避”的全年旅居模式悄然兴起。

“北上避暑”的传统正在被“南下追风”的新潮流颠覆。

被误解的海南

地理教科书告诉我们:纬度越低越炎热。但海南的夏天正在挑战这一规律。

海南省气候中心副主任张亚杰的解释揭示了海南避暑的独特优势。

海南岛四面环海,海水比热容大,夏季升温慢,冬天降温也慢,白天海风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全岛360°的海陆风循环系统能够带走热量,海陆风效应明显,和北方夏季全天闷热截然不同。

“来海南避暑?只听说过来海南过冬的,还没听过来海南避暑的,大陆地区真有那么热吗?”这一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现身说法,比较海南与北方、广东等地的气候差异,为海南避暑正名。

“海南人都是过的什么好日子啊。”网友小A表示,海南比广东天气要凉爽多了,在海岛,只要太阳没晒到的地方都是阴凉的,在广东的城市,无论白天夜晚都像蒸桑拿。

有游客感觉温差太大无法适应,表示从海南回来,遇上40℃的天,直接没适应过来,遭感冒了。

本地人也在发声:海南只是晒,不是热,避开太阳,早晚还是很凉快的。

在海南避暑,其实早有苗头,有人跟帖:去年就看到有外地人发在海南避暑的帖子。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监测显示,海南岛近海海表温度常年比陆地低5~8℃,持续向陆地输送清凉气流。

这种清凉具有惊人的普惠性。

在儋州千年古盐田,盐工们遵循着“早开工、午歇息、晚收工”的古老智慧;在文昌东郊椰林,百岁老人符阿婆摇着蒲扇说:“椰子树下坐,海风穿堂过,比吹电扇舒服多喽!”

在五指山腹地,森林覆盖率达86%的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实测温度比海口市区低6~8℃。黎族向导阿明指着藤蔓交错的雨林说:“我们祖辈都知道,热了就上山,古树遮天就是最好的空调。”

当北方城市热岛效应不断自我强化,海南的“天然空调”系统却在持续输出普惠型清凉。

北方的高温

当海南人惬意享受26℃的海风时,北方正经历着多年未遇的高温。

7月,我国平均气温创下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记录,河南、山东、河北等地40℃以上高温频现,郑州连续12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气象专家指出,这场极端高温是多重因素“合谋”的结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北抬,将暖湿气流推向北方;大陆暖高压脊持续控制华北平原,形成“干热锅盖”。

更严峻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让极端天气成为新常态——过去50年,我国高温日数增加3倍,强度提升20%。

“这天气,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在北京朝阳区某写字楼里,程序员小李擦着额头的汗珠,对着手机屏幕苦笑。

在小李的朋友圈里,天津的表弟晒出了温度计照片——42℃,配文是“我家后院的铁栏杆能煎鸡蛋了”;沈阳的大学同学则发了一张抱着冬瓜睡觉的照片,调侃“冬瓜搭子比空调更亲民”。

2025年的夏天,北方多地持续高温,仿佛一夜之间,故乡变成了《西游记》里的“火焰山”,避暑不再是休闲选择,而成了关乎生活质量的刚需。

在北京某高校退休的教授张启儒,原本计划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守着一方清净庭院安度晚年。小院葡萄架下的躺椅、青瓷碗里冰镇的酸梅汤、傍晚胡同里的穿堂风……这些是他精心勾勒的退休图景。

然而,2025年这场旷日持久的酷热,让熟悉的老城变得陌生,甚至威胁到他老伴的心血管旧疾。

“不是度夏,是熬夏,是在火炉里求生。”望着院墙边那条热得伸长了舌头、拼命喘气的小狗,张启儒下了决心。一场出乎意料的“避暑迁徙”开始了。

这一次,他的目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北方避暑地,而是投向了更远的南方——那些曾被贴上“炎热”标签的地方,如今却成为新的避暑天堂。

避暑南下的新选择

傍晚六点的陵水新村港,潮水正悄然退去。

六岁的北京男孩豆豆攥着小塑料桶,赤脚踩进凉浸浸的淤泥里,突然惊呼:“爸爸,石头在动!”礁石缝隙间,一只青壳螃蟹正吐着泡沫横行逃窜。

父亲陈先生立刻按住儿子肩膀:“慢点,学旁边阿叔。”只见礁石堆另一侧,陵水疍家渔民阿强正用铁钩轻巧翻开牡蛎壳,露出吸附其上的迷你章鱼。

豆豆屏住呼吸,学着将手指浸入海水降温,再轻轻触碰章鱼滑溜的吸盘。“凉飕飕的!”他咯咯笑起来。

陈先生一家为了满足孩子赶海的愿望,在比较了山东和海南后,被海南夏季平均气温吸引,毫不犹豫预定了机票。

海南的避暑魅力,除了自然物理的舒适体感,更在于其悄然蝶变的文旅业态——凭借其独特的滨海风光和热带雨林资源,为游客提供了满足登山、看海、玩水、溯溪等多样化需求的“一站式”绝佳目的地。

当被动“看风景”的传统山水游逐渐淡出游客视野,人们更倾向在溯溪中寻求在自然的参与感。

在海南,旅居者可白天钻入呀诺达或霸王岭的原始雨林秘境,沿林间栈道溯溪踏瀑,享受溯溪下午茶。

“全家老少一共14人,玩了两天,第一天下午桨板、第二天早上溯溪。”云女士告诉记者,她在周末组织了一场夏日家庭狂欢,人均消费500多元。

“太好玩了,‘入股’不亏。”她在朋友圈晒图时分享道。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暑期赴琼游客中30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达44%,三亚已从曾经的“东北第四省”转变为年轻人的“海岛盲盒”。

除了溯溪漂流、踏浪戏水、瀑降等戏水项目依旧受欢迎外,今年暑期新兴的窝囊版漂流、窝囊蹦极以及窝囊爬山等“窝囊旅行三件套”,更是备受家庭亲子及年轻游客的青睐。

“为了这个窝囊蹦极,我特意去了趟陵水。”小铁分享了近期她在分界洲岛的“海拉达”(海边攀岩)经历。

这条被誉为最美海岛徒步路线的最后一站就是“窝囊蹦极”。小铁表示,几秒钟的落地和下坠,可以满足你的表情管理和造型控制需求,教练的情绪价值给得足足的,吸引了包括她在内的很多年轻人。

无独有偶,随着避暑需求的激增,南方城市纷纷打出“清凉牌”,发展起独具特色的避暑经济。

在贵州六盘水,当地政府打造了“中国凉都”品牌,建设了多个高山避暑度假区。

当地民宿老板王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夏天民宿的预订量比往年增长了200%,大部分客人来自北京、河北等高温地区。

这些游客不仅带来了消费,更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白天在凉爽的山间徒步,夜晚围着篝火聊天,完全摆脱了空调房的束缚。

云南则依托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避暑”新体验。

在大理,许多客栈推出了“避暑+非遗”特色项目,游客可以在凉爽的夏日学习扎染、陶艺等传统手工艺。一位来自天津的游客感慨:“在这里避暑不只是逃离炎热,更是一种文化沉浸式体验。”

避暑南下,已不再仅仅是追逐温度计上的数字,它展现出的,是以海南为代表、南方多省份共同绘就的清凉生活图景。

当“火炉求生”的焦灼被“沉浸体验”的清凉所替代,当在空调房躲避转化为拥抱山野、亲水探秘的主动选择,南方避暑经济所承载的,正是人们对于有品质、有参与感、有文化厚度的夏日清凉生活的热切向往。

高温之下,“新凉方”正持续激发着旅游消费的澎湃活力,也悄然重塑着人们的避暑观念。

关键词: 新旅记
责任编辑:吴梅娜

Copyright©海南日报报业集团 海财经·证券导报       电话:0898-66810989

传真:0898—66810874      举报邮箱:zqdbcb@163.com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5楼      备案号:琼ICP备2021009621号-2